对话215年瑞士跨国企业GF集团CEO
2018-03-20 22:59:05·
这里正在发生质的变化 对话215年瑞士跨国企业GF集团CEO伊夫赛拉(Yves Serra)是瑞士乔治费歇尔(GF)集团的CEO,从受命于2008年金融危机时起,他便对中国市场投入了更大的关注,尤其在最近几年,他每年都要来中国两到三次,每次至少三周
这里正在发生质的变化
——对话215年瑞士跨国企业GF集团CEO
伊夫•赛拉(Yves Serra)是瑞士乔治费歇尔(GF)集团的CEO,从受命于2008年金融危机时起,他便对中国市场投入了更大的关注,尤其在最近几年,他每年都要来中国两到三次,每次至少三周的时间,花在拜访客户、和一线员工交流的时间越来越多。“今时今日,中国的竞争局面,发展机会都发生了质的变化。这里是能够‘见证奇迹’的地方”。伊夫•赛拉表示。
改革开放40年,中国的市场规模越来越大。例如在精加工领域,中国市场以前只是很小的一块,仅仅用了25年的时间,就变成全球最大的市场。更重要的变化是质的提升,“中国已经进入了消费升级、质量升级的新阶段,消费者想要质量更高的产品,企业对于质量方面也越来越看重。”对于以质量著称的“瑞士制造”来说,对于靠创新传承了215年的GF 集团来说,这可能是一个非常有利的信号。
无可比拟的中国市场
以管路系统、汽车产品和加工方案为核心业务,GF集团生产的产品几乎涉及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汽车领域,GF的客户不仅包括大众、丰田、本田、通用、奔驰、福特、现代等一众合资品牌,而且拥有长城、吉利、奇瑞等诸多自主品牌用户;在管路市场上,GF的产品广泛应用于鸟巢、世博园、国家大剧院等国家大型项目,以及万科、绿地、朗诗等企业的房地产项目;至于机加工领域,GF加工方案的机床产品更是遍及中国制造业的各个角落,无论是饮料、圆珠笔等日用品,还是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以及航空发动机等高端制造领域,GF的机床随处可见,在各个层面上助力着中国制造业的发展。
根据2016年报,GF集团在全球市场的表现一如既往的“稳定”,年销售额同比增长3%,与之对比,GF在中国市场的表现,则可以用“亮眼”来形容。
2016年,GF管路系统共收购三家公司,其中两家是中国公司(分别是舒畅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和京燃凌云燃气设备有限公司,后者通过亚大集团收购)。虽然去年GF汽车业务整体只是微增,但中国市场却强劲增长了12%,营业额达1亿瑞士法郎(约合人民币6.63亿)。
今天,GF公司进入中国已经30年。赛拉先生提到,目前在GF全球业务中,中国占比20%,特别是精加工市场,已经占集团全球市场的40%。GF在中国的管路、汽车、加工方案都将继续扩大产能。
GF集团也有一个5年计划——自2015年起,在2020年实现45-50亿瑞郎(约合人民币290-325亿)的营业额。一个重要的发力点是主打高端市场——在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阶段,新市场带来了新机遇。“中国是GF 集团的战略性市场,中国政府对质量、对生态问题越来越重视了”,赛拉表示。GF集团在中国的布局相应地发生了调整,在轻量化汽车零部件、自动化机床以及管道系统智能化领域均加大了创新投入,在日益蓬勃的新能源车市场,也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准备。
创新无奥秘
“我非常喜欢和中国的客户交谈,他们快速变化的需求是激发我们创新的源泉。”在采访中,伊夫•赛拉反复强调要了解和满足客户的需求。对于GF集团来说,这绝不是一句空话,既有着诸多方面的意义,也有着不遗余力的落实。
我们大可以这样来看待创新:一种是经过多年厚积薄发,创新出某种具有颠覆性意义的产品或技术,去激发和引领消费者的需求,比如苹果推出iPhone手机;另一种则是在了解消费者需求的基础上去进行创新,更好地把握趋势、适应市场。在塞拉看来,日常工作中不可能总是进行苹果那样的突破性创新(事实上就连苹果自己也无法做到),更多的是要不断去了解客户、调整产品、适应需求。“从本质上来说,创新之所以成为创新,恰恰在于解决了客户的需求。所以GF集团一方面进行自主突破研发,许多工程师参与其中,贡献力量;另一方面,身处市场前线的营销人员和产品经理也会参与研发。他们能从客户那里获得反馈,更懂得客户的真正需求。”塞拉说道,“GF集团对管理层人员有规定,必须要把50%的工作时间花在客户身上,包括我本人,也是这样的。”
不过,不是在客户旁边就够了,挖掘客户需求是一项系统工程。GF集团一方面构建起了丰富而专业的人才队伍,招聘了来自硬件、软件、机械、环境等各个领域的工程师;另一方面则通过培训,不断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得以准确把握住客户需求的难点和痛点,然后便可在此基础上开发新产品,或对原产品进行升级。“员工去拜访客户都要拍照片、拍视频,从一些细节去发现客户有什么样的问题,要根据这些问题进行优化,越大的公司越要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创新”,设计出一些客户根本就不需要的东西。” 塞拉表示。
瑞士国土面积不大、人口不多,但其制造业却在国际上享有极高的盛誉。在伊夫•赛拉看来,这片国土上有着一种浓厚的追求极致和执着创新的基因。“因为瑞士企业如果没有创新的话,就很难生存下去。” 创新的基因渗透在GF集团的发展中,形成了其最朴素,却最核心的竞争力。
智能制造是手段
谈及炙手可热的“智能制造”话题时,伊夫•赛拉颇为冷静的观点不禁令人陷入思考,“中国制造2025”和“工业4.0”一样,都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制造企业需要通过改革来适应新的需求,进而满足客户的最终需求。”
自2011年从德国发轫,工业4.0的浪潮如今已席卷全球制造业的各个角落。在这场浩浩荡荡的新工业革命中,各国频频从国家层面出台战略,抓住机遇、抢占制高点;而众多工业巨头也纷纷布局,力图引领变革潮流。作为世界级工业巨头,GF集团自然也在大力探索和布局工业4.0,但依然保持着它地创新节奏。
在管路领域,GF的做法是通过在管路零部件上加装传感器,使得整个管路系统具备沟通和感知能力,能够意识到部件的安装是否到位、是否有泄漏,如果有潜在的风险,系统会及时反馈,工作人员就会及时维修,杜绝隐患;在机械加工领域,GF可以为客户量身定制独特的车间管理软件,能将所有的机床、机器人等加工设备和所有工件的加工流程联系在一起,从而实现了对整个加工状态的智能判断及监控,确保整个加工过程都在统一的控制之下,确保所有的工序都能在正确的状态下加工。如此,不仅可以大幅提升加工效率,还能保障加工质量和水平,为客户创造出了更大的价值。
虽然能为客户提供如此高水平的智能化解决方案,但GF集团并未把所有的重点都放在高水平智能化上,而是从现实情况和客户的实际需求出发,统筹兼顾。某种程度上来看,这恰恰体现出了GF的稳重和理性。 “如果机器设备本身不够好,就像是在沙漠上建堡垒。GF是一家瑞士公司,质量是我们的名片,绝不能丢掉”,伊夫•赛拉说,“我们的增长计划是一个有质量的增长,不是空谈概念。求稳求质、平衡性的增长,这是我们主要的战略。最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是我们的目标。”
——对话215年瑞士跨国企业GF集团CEO
伊夫•赛拉(Yves Serra)是瑞士乔治费歇尔(GF)集团的CEO,从受命于2008年金融危机时起,他便对中国市场投入了更大的关注,尤其在最近几年,他每年都要来中国两到三次,每次至少三周的时间,花在拜访客户、和一线员工交流的时间越来越多。“今时今日,中国的竞争局面,发展机会都发生了质的变化。这里是能够‘见证奇迹’的地方”。伊夫•赛拉表示。
改革开放40年,中国的市场规模越来越大。例如在精加工领域,中国市场以前只是很小的一块,仅仅用了25年的时间,就变成全球最大的市场。更重要的变化是质的提升,“中国已经进入了消费升级、质量升级的新阶段,消费者想要质量更高的产品,企业对于质量方面也越来越看重。”对于以质量著称的“瑞士制造”来说,对于靠创新传承了215年的GF 集团来说,这可能是一个非常有利的信号。
无可比拟的中国市场
以管路系统、汽车产品和加工方案为核心业务,GF集团生产的产品几乎涉及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汽车领域,GF的客户不仅包括大众、丰田、本田、通用、奔驰、福特、现代等一众合资品牌,而且拥有长城、吉利、奇瑞等诸多自主品牌用户;在管路市场上,GF的产品广泛应用于鸟巢、世博园、国家大剧院等国家大型项目,以及万科、绿地、朗诗等企业的房地产项目;至于机加工领域,GF加工方案的机床产品更是遍及中国制造业的各个角落,无论是饮料、圆珠笔等日用品,还是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以及航空发动机等高端制造领域,GF的机床随处可见,在各个层面上助力着中国制造业的发展。
根据2016年报,GF集团在全球市场的表现一如既往的“稳定”,年销售额同比增长3%,与之对比,GF在中国市场的表现,则可以用“亮眼”来形容。
2016年,GF管路系统共收购三家公司,其中两家是中国公司(分别是舒畅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和京燃凌云燃气设备有限公司,后者通过亚大集团收购)。虽然去年GF汽车业务整体只是微增,但中国市场却强劲增长了12%,营业额达1亿瑞士法郎(约合人民币6.63亿)。
今天,GF公司进入中国已经30年。赛拉先生提到,目前在GF全球业务中,中国占比20%,特别是精加工市场,已经占集团全球市场的40%。GF在中国的管路、汽车、加工方案都将继续扩大产能。
GF集团也有一个5年计划——自2015年起,在2020年实现45-50亿瑞郎(约合人民币290-325亿)的营业额。一个重要的发力点是主打高端市场——在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阶段,新市场带来了新机遇。“中国是GF 集团的战略性市场,中国政府对质量、对生态问题越来越重视了”,赛拉表示。GF集团在中国的布局相应地发生了调整,在轻量化汽车零部件、自动化机床以及管道系统智能化领域均加大了创新投入,在日益蓬勃的新能源车市场,也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准备。
创新无奥秘
“我非常喜欢和中国的客户交谈,他们快速变化的需求是激发我们创新的源泉。”在采访中,伊夫•赛拉反复强调要了解和满足客户的需求。对于GF集团来说,这绝不是一句空话,既有着诸多方面的意义,也有着不遗余力的落实。
我们大可以这样来看待创新:一种是经过多年厚积薄发,创新出某种具有颠覆性意义的产品或技术,去激发和引领消费者的需求,比如苹果推出iPhone手机;另一种则是在了解消费者需求的基础上去进行创新,更好地把握趋势、适应市场。在塞拉看来,日常工作中不可能总是进行苹果那样的突破性创新(事实上就连苹果自己也无法做到),更多的是要不断去了解客户、调整产品、适应需求。“从本质上来说,创新之所以成为创新,恰恰在于解决了客户的需求。所以GF集团一方面进行自主突破研发,许多工程师参与其中,贡献力量;另一方面,身处市场前线的营销人员和产品经理也会参与研发。他们能从客户那里获得反馈,更懂得客户的真正需求。”塞拉说道,“GF集团对管理层人员有规定,必须要把50%的工作时间花在客户身上,包括我本人,也是这样的。”
不过,不是在客户旁边就够了,挖掘客户需求是一项系统工程。GF集团一方面构建起了丰富而专业的人才队伍,招聘了来自硬件、软件、机械、环境等各个领域的工程师;另一方面则通过培训,不断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得以准确把握住客户需求的难点和痛点,然后便可在此基础上开发新产品,或对原产品进行升级。“员工去拜访客户都要拍照片、拍视频,从一些细节去发现客户有什么样的问题,要根据这些问题进行优化,越大的公司越要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创新”,设计出一些客户根本就不需要的东西。” 塞拉表示。
瑞士国土面积不大、人口不多,但其制造业却在国际上享有极高的盛誉。在伊夫•赛拉看来,这片国土上有着一种浓厚的追求极致和执着创新的基因。“因为瑞士企业如果没有创新的话,就很难生存下去。” 创新的基因渗透在GF集团的发展中,形成了其最朴素,却最核心的竞争力。
智能制造是手段
谈及炙手可热的“智能制造”话题时,伊夫•赛拉颇为冷静的观点不禁令人陷入思考,“中国制造2025”和“工业4.0”一样,都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制造企业需要通过改革来适应新的需求,进而满足客户的最终需求。”
自2011年从德国发轫,工业4.0的浪潮如今已席卷全球制造业的各个角落。在这场浩浩荡荡的新工业革命中,各国频频从国家层面出台战略,抓住机遇、抢占制高点;而众多工业巨头也纷纷布局,力图引领变革潮流。作为世界级工业巨头,GF集团自然也在大力探索和布局工业4.0,但依然保持着它地创新节奏。
在管路领域,GF的做法是通过在管路零部件上加装传感器,使得整个管路系统具备沟通和感知能力,能够意识到部件的安装是否到位、是否有泄漏,如果有潜在的风险,系统会及时反馈,工作人员就会及时维修,杜绝隐患;在机械加工领域,GF可以为客户量身定制独特的车间管理软件,能将所有的机床、机器人等加工设备和所有工件的加工流程联系在一起,从而实现了对整个加工状态的智能判断及监控,确保整个加工过程都在统一的控制之下,确保所有的工序都能在正确的状态下加工。如此,不仅可以大幅提升加工效率,还能保障加工质量和水平,为客户创造出了更大的价值。
虽然能为客户提供如此高水平的智能化解决方案,但GF集团并未把所有的重点都放在高水平智能化上,而是从现实情况和客户的实际需求出发,统筹兼顾。某种程度上来看,这恰恰体现出了GF的稳重和理性。 “如果机器设备本身不够好,就像是在沙漠上建堡垒。GF是一家瑞士公司,质量是我们的名片,绝不能丢掉”,伊夫•赛拉说,“我们的增长计划是一个有质量的增长,不是空谈概念。求稳求质、平衡性的增长,这是我们主要的战略。最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是我们的目标。”
举报 0
收藏 0
分享 153
-
【客户案例】高速、高质与高效,埃马克助力一鑫
2024-12-18 -
Know-How系列 | 电动汽车的电机是如何工作的?
2024-12-04 -
聚焦机床 | HLC 150 H滚齿机:电动汽车革命性生
2024-11-27 -
卓越“新乡” 质量先行 | 埃马克中国第七届质量
2024-11-22
最新资讯
-
电装中国:践行双碳战略,引领制造业
2024-12-20 17:26
-
【客户案例】高速、高质与高效,埃马
2024-12-18 17:06
-
尊界超级工厂正式落成
2024-12-17 08:36
-
通用汽车放弃这个项目
2024-12-15 16:08
-
绿色足迹 未来启航 | 杜尔中国如何为
2024-12-13 1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