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F是一家瑞士公司,质量便是我们的名片!
2017-11-17 11:34:14· 来源:GF加工方案
“GF是一家瑞士公司,质量是我们的名片,绝不能丢掉”,赛拉先生说,“我们的增长计划是一个有质量的增长,不是盲目地翻几倍的增长。求稳求质、平衡性的增长,这是我们主要的战略。”
2017年10月30日,GF集团总裁兼CEO伊夫•赛拉(Yves Serra)先生再一次来到中国,带来最新的行业信息,分享GF集团的历史,与您共同展望未来!
GF集团总裁兼CEO伊夫•赛拉(Yves Serra)先生
音符动态简约分割线
1. 中国市场的战略意义
根据2016年报,GF集团在全球市场的表现一如既往的“稳定”,年销售额同比增长3%,达37.44亿瑞士法郎(约合人民币260亿),其中管路、汽车、加工方案三个核心业务单元的销售额(或营业额)分别增长5%、1%、2%。GF在中国市场的表现,则可以用“亮眼”来形容!
2017年,是GF集团进入中国的30个年头。赛拉先生提到,目前在GF全球业务中,中国占比20%,特别是精加工市场,已经占集团全球市场的40%。GF在中国的管路、汽车、加工方案都将继续扩大产能。
作为一家拥有215年历史的高端制造公司,GF身上具有欧洲公司的特质,即更看重长期的利益。集团正在执行的2020战略采取了“稳步均衡增长”的方式。赛拉先生透露,我们将进一步拓展全球市场,重点是中国、美国、德国和日本四个国家。从这个排序来看,中国市场的战略意义不言而喻。
2. 改革开放之初的“蜜月期”
在中国进行跨国投资,瑞士企业算是西方的“先行者”。早在1980年,中瑞合资的迅达电梯有限公司成立,成为中国批准成立的第一批合资企业。当时,国际知名的瑞士跨国公司,像雀巢、诺华、罗氏等纷纷选择来中国布点。
中瑞两国的关系向来友好。作为一家总部位于瑞士的跨国公司,GF集团与中国的渊源颇深。和许多跨国公司一样,它在中国的成长也经历了典型“三部曲”——从产品销售的本地化,到研发及生产的本地化,再到品牌及管理体系的本地化。
早在1985年,GF集团就已经正式进入中国。“当时中国市场的规模还很小”, 赛拉先生说。在开拓中国市场的初期,GF遇到了各种困难和挑战。当时在中国的生产需要进行本地采购,但很多供应商出现了质量问题。这让这家跨国公司颇为头疼。后来我们慢慢找到一批最好的供应商,产品质量才逐渐稳定下来了。
GF集团赶上了中国经济迅猛发展的“黄金年代”。在工业化和城市化高速发展的背景下,GF集团在中国的投资额和投资比例逐年上升。赛拉先生认为,GF集团较早地进入中国市场,有充裕的时间熟悉和了解中国本土文化和风俗习惯和市场的规律,从而拥有更加丰富的市场经验,可以应对中国本土遇到的各种问题,并与中国市场一起成长。
3. 全球金融危机后的“小高潮”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让许多知名的工业企业遭遇了市场停滞、业绩下滑的“滑铁卢”。据统计,全球机床市场的整体衰退甚至超过了50%,GF集团的机床制造以及汽车业务均受到不小的冲击。这是战后70年来最严重的一次经济衰退。一些顶不住压力的跨国公司开始收缩版图甚至撤出中国市场。
正是在这一年,赛拉先生被董事会聘为集团的总裁兼CEO。他理性地做出了判断,“虽然中国经济增速不可避免地会放缓,但与欧洲相比,这个增速非常高,而且中国市场的空间依然很大”。
这位临危受命的掌舵人做出了一个“逆潮流”的决定,不仅不会在中国关闭工厂,反而要继续扩大产能,同时对工厂进行自动化的升级和改造。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2010年,GF集团迎来了在中国市场的第一个高潮,全年销售额突破人民币4亿元,增长率高达47%。
4. 经济转型升级的“大变革”
之后,中国市场正在酝酿着改革开放以来的一场巨大变革。在一些传统产业中出现了从“绝对短缺”到“相对过剩”的转变。
“我们在中国的投资意愿比3年前更强”,2015年,赛拉先生在接受某中国媒体采访时说。他表示,我们不会将产能转移到东南亚,“想要在东南亚复制中国的成就是不可能的”,集团更看重中国庞大的整个工业链。——过去,GF在中国的增长非常快速,尤其是在销售方面,在中国的投资在全球范围来讲依然是最大的,中国是GF全球两大研发中心之一、三大制造中心之一。
改革开放40年,中国的市场规模越来越大。赛拉先生举例说,以前在精加工领域,中国市场只是很小的一块,仅仅用了25年的时间,就变成全球最大市场。更重要的变化是质的提升,“中国已经进入了消费升级、质量升级的新阶段,消费者想要质量更高的产品,企业对于质量方面也越来越看重。”
对于以质量著称的“瑞士制造”来说,这可能是一个有利信号。
5. 跨国公司的进化论
改革开放40周年一个显著变化是,在中国的外企和本土企业的差距逐步缩小了。外企的优势地位正在不可避免地受到挑战。
“中国政府对生态问题越来越重视了”,赛拉先生表示。GF集团在中国的布局悄悄地发生了调整,在轻量化汽车零部件、自动化机床以及管道系统智能化领域均加大了创新投入。
中国正在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迈进。赛拉先生认为,“中国制造2025”和“工业4.0”一样,都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制造企业需要通过改革来适应新的需求:
首先,需要提高加工精度,以不断缩小与国外企业之间的差距;其次,需要转变加工类型,过去依赖部分外包生产的单一加工模式或加工方法在中国正在失去其优势;最后,企业应该通过独立知识产权不断加强创新,保持竞争力。
“GF是一家瑞士公司,质量是我们的名片,绝不能丢掉”,赛拉先生说,“我们的增长计划是一个有质量的增长,不是盲目地翻几倍的增长。求稳求质、平衡性的增长,这是我们主要的战略。”
GF集团总裁兼CEO伊夫•赛拉(Yves Serra)先生
音符动态简约分割线
1. 中国市场的战略意义
根据2016年报,GF集团在全球市场的表现一如既往的“稳定”,年销售额同比增长3%,达37.44亿瑞士法郎(约合人民币260亿),其中管路、汽车、加工方案三个核心业务单元的销售额(或营业额)分别增长5%、1%、2%。GF在中国市场的表现,则可以用“亮眼”来形容!
2017年,是GF集团进入中国的30个年头。赛拉先生提到,目前在GF全球业务中,中国占比20%,特别是精加工市场,已经占集团全球市场的40%。GF在中国的管路、汽车、加工方案都将继续扩大产能。
作为一家拥有215年历史的高端制造公司,GF身上具有欧洲公司的特质,即更看重长期的利益。集团正在执行的2020战略采取了“稳步均衡增长”的方式。赛拉先生透露,我们将进一步拓展全球市场,重点是中国、美国、德国和日本四个国家。从这个排序来看,中国市场的战略意义不言而喻。
2. 改革开放之初的“蜜月期”
在中国进行跨国投资,瑞士企业算是西方的“先行者”。早在1980年,中瑞合资的迅达电梯有限公司成立,成为中国批准成立的第一批合资企业。当时,国际知名的瑞士跨国公司,像雀巢、诺华、罗氏等纷纷选择来中国布点。
中瑞两国的关系向来友好。作为一家总部位于瑞士的跨国公司,GF集团与中国的渊源颇深。和许多跨国公司一样,它在中国的成长也经历了典型“三部曲”——从产品销售的本地化,到研发及生产的本地化,再到品牌及管理体系的本地化。
早在1985年,GF集团就已经正式进入中国。“当时中国市场的规模还很小”, 赛拉先生说。在开拓中国市场的初期,GF遇到了各种困难和挑战。当时在中国的生产需要进行本地采购,但很多供应商出现了质量问题。这让这家跨国公司颇为头疼。后来我们慢慢找到一批最好的供应商,产品质量才逐渐稳定下来了。
GF集团赶上了中国经济迅猛发展的“黄金年代”。在工业化和城市化高速发展的背景下,GF集团在中国的投资额和投资比例逐年上升。赛拉先生认为,GF集团较早地进入中国市场,有充裕的时间熟悉和了解中国本土文化和风俗习惯和市场的规律,从而拥有更加丰富的市场经验,可以应对中国本土遇到的各种问题,并与中国市场一起成长。
3. 全球金融危机后的“小高潮”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让许多知名的工业企业遭遇了市场停滞、业绩下滑的“滑铁卢”。据统计,全球机床市场的整体衰退甚至超过了50%,GF集团的机床制造以及汽车业务均受到不小的冲击。这是战后70年来最严重的一次经济衰退。一些顶不住压力的跨国公司开始收缩版图甚至撤出中国市场。
正是在这一年,赛拉先生被董事会聘为集团的总裁兼CEO。他理性地做出了判断,“虽然中国经济增速不可避免地会放缓,但与欧洲相比,这个增速非常高,而且中国市场的空间依然很大”。
这位临危受命的掌舵人做出了一个“逆潮流”的决定,不仅不会在中国关闭工厂,反而要继续扩大产能,同时对工厂进行自动化的升级和改造。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2010年,GF集团迎来了在中国市场的第一个高潮,全年销售额突破人民币4亿元,增长率高达47%。
4. 经济转型升级的“大变革”
之后,中国市场正在酝酿着改革开放以来的一场巨大变革。在一些传统产业中出现了从“绝对短缺”到“相对过剩”的转变。
“我们在中国的投资意愿比3年前更强”,2015年,赛拉先生在接受某中国媒体采访时说。他表示,我们不会将产能转移到东南亚,“想要在东南亚复制中国的成就是不可能的”,集团更看重中国庞大的整个工业链。——过去,GF在中国的增长非常快速,尤其是在销售方面,在中国的投资在全球范围来讲依然是最大的,中国是GF全球两大研发中心之一、三大制造中心之一。
改革开放40年,中国的市场规模越来越大。赛拉先生举例说,以前在精加工领域,中国市场只是很小的一块,仅仅用了25年的时间,就变成全球最大市场。更重要的变化是质的提升,“中国已经进入了消费升级、质量升级的新阶段,消费者想要质量更高的产品,企业对于质量方面也越来越看重。”
对于以质量著称的“瑞士制造”来说,这可能是一个有利信号。
5. 跨国公司的进化论
改革开放40周年一个显著变化是,在中国的外企和本土企业的差距逐步缩小了。外企的优势地位正在不可避免地受到挑战。
“中国政府对生态问题越来越重视了”,赛拉先生表示。GF集团在中国的布局悄悄地发生了调整,在轻量化汽车零部件、自动化机床以及管道系统智能化领域均加大了创新投入。
中国正在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迈进。赛拉先生认为,“中国制造2025”和“工业4.0”一样,都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制造企业需要通过改革来适应新的需求:
首先,需要提高加工精度,以不断缩小与国外企业之间的差距;其次,需要转变加工类型,过去依赖部分外包生产的单一加工模式或加工方法在中国正在失去其优势;最后,企业应该通过独立知识产权不断加强创新,保持竞争力。
“GF是一家瑞士公司,质量是我们的名片,绝不能丢掉”,赛拉先生说,“我们的增长计划是一个有质量的增长,不是盲目地翻几倍的增长。求稳求质、平衡性的增长,这是我们主要的战略。”
最新资讯
-
新能源汽车供应链企业如何破卷、破圈
2024-12-23 10:27
-
电装中国:践行双碳战略,引领制造业
2024-12-20 17:26
-
【客户案例】高速、高质与高效,埃马
2024-12-18 17:06
-
尊界超级工厂正式落成
2024-12-17 08:36
-
通用汽车放弃这个项目
2024-12-15 16:08